星期二, 12月 15, 2009

我對治療感冒追索二十年的經歷

我對治療感冒追索二十年的經歷

  民國七十六年開始進入學士後中醫系,家父交代:「當醫生一定要令人能吃、能睡、不感冒。」當時自己二十幾歲,自然是能吃能睡,不能體會這類病人的痛苦,感冒倒是每年有個幾次,那就從先學會自療感冒開始吧!

  問了老爸該讀什麼書,他老人家就拿出一套民國二十幾年上海錦章書局印製的醫宗金鑑線裝書給我,努力啃了一個月,只能用「傻眼」二字能夠形容。只好偷偷跑去台南找同學的老爸孫宗策中醫師問讀什麼書,答案是唐容川的中西匯通醫書五種,和秦伯未的中醫入門(當時秦伯未在大陸屬中共匪幫,所以台灣盜印版署名作者為錢伯樂)。讀中醫入門和醫經精義還好,讀本草問答就要靠一些想像力了,終於讀到傷寒論淺註補正,又覺得上當了,怎麼和我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咳嗽、喉嚨痛都不一樣,古人感冒竟然是太陽病脈浮頭痛項強惡寒、陽明胃家實、少陽口苦咽乾目眩,我從來都不曾這樣。不過看陳修園說讀二張對傷寒論之註解「余百讀之後,神明與浹,幾不知我即古人,古人即我」實在很想看看古人到底是怎麼樣感冒的。再看唐容川說「二張力求精深,於理頗詳,而於形未悉,不知形以附氣,離形論氣,絕非確解。」看來還是要回歸基本的解剖學和生理學,先知其常才能達其變了。

  讀完西醫的死屍解剖學和動物模擬的人體生理學後,只好再看內經知要淺解,尋找一些中醫的解剖生理學,後中二上了莊宏達老師的內經新解,才終於找到「中醫的常」。

  基於自己第一個學士訓練的基礎,知常之後要怎樣達變呢?我原就讀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植物病理的第一課就是要認識「寄主-環境-微生物」三角關係的平衡則不病,失衡則病。轉換成中醫,就是「中醫人-六淫-戾氣」的疾病三角了,所以轉而讀雷少逸的時病論,終於在「冒風」項下看到「惡風、微熱、鼻塞、聲重、頭痛、咳嗽」和「頭痛、發熱、咳嗽、涕出」,原來古人也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冒。後來上馬光亞老師的六淫的辨證治療,才更了解溫度、濕度、氣壓和中醫人體生理的交互作用,而微生物則趁勢作亂而發展為戾氣。原來傷寒論第四條說「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也。頗欲吐,若噪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就是告訴我們身體和環境互動失衡則系統抵抗感染故脈數急。

  至此終於知道傷寒論擅長處理人體受風、寒二邪影響所生病,薛生白溫熱條辨則多描述人體在潮濕環境或挾寒或挾暑而衍生的疾病,葉天士溫熱病篇、三時伏氣外感篇和陳平伯外感溫病篇主要闡述溫熱之邪或挾濕所致病。有一位住在長江口崇明島上的清代醫家陸廷珍著有六因條辨一書,因所住環境和台灣類似,頗有可類比學習之處。

  看了幾年外感六淫新感諸病,赫然發現王孟英所說的伏氣溫病發生在血液病和免疫性疾病中,類似孫起元趨向論中所描述的慢性感染,在托邪外出之後病勢隨之逆轉,邪毒一解,直補其虛即可。在冷凝蛋白血症中也有伏寒者。

  近年大陸書籍通行全台,在傷寒論六經辯證思想體系中,我得力於王伯章的六經辯證與方劑新析最多。在溫病的衛氣營血和三焦辯證體系則是趙紹琴的溫病縱橫最能釐清觀念,在新感伏氣之辨則高光軍遠的溫病述義論之甚詳,施仁潮整理王孟英的溫病貫珠集,把溫熱經緯的思想與臨床經驗緊密結合。從感冒學習到外感六淫的辯證體系再深入伏邪與正氣的相關性,不知道未來二十年感冒會教我什麼?

Ebony and Ivory Life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首獨一無二的樂章,雖然有不少和古今中外的人重覆的片段,並無損其獨特性.不論是黑鍵或白鍵奏出的大調或小調及其互相交錯,生命就在神性與獸身的拉扯中展開,他人置喙亦屬無效,生命只隨自我意志走向樂曲的表現,只是和他人或有共奏或有休止的互動,也可能親屬兩人各拉各的調互不相干,生命的樂章只有存在沒有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