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13, 2015

健康一夏 夏季養生,從心開始

健康一夏 夏季養生,從心開始
2014/7/1 | 作者:文/天下雜誌提供 | 點閱次數:686 | 環保列印 
字級: 大字體 一般字體 小字體
文/天下雜誌提供

中醫觀點夏日是「屬火、屬心」,受到暑熱影響,精神情緒很容易心浮氣躁、

動不動就想發脾氣,因此夏天要「養心」,從心開始安頓,身體也會跟著適應暑熱。

接續連綿春雨,芒種(約國曆六月五或六日)前後也屬梅雨季節,溼邪的危害會從春天延續到夏天。

根據歷年氣象統計,這時台灣的平均溫度約為攝氏二十五度左右,開始感覺熱起來,走在路上隨時要拿方巾擦汗。

但此時氣溫尚不穩定,有時突然轉涼,俗諺:「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通常要等到梅雨季結束,也就是過完划龍舟、吃粽子的端午節,才正式進入穩定的炎夏氣候,禦寒的衣物才能收起來。

夏季的熱與溼,是影響健康的主因,現代醫學已證實,溫度、溼度升高,罹患溼疹、腸胃炎等疾病的機率會增加。

夏季溼熱,皮膚病增

暑溼夾雜是台灣夏天的特色。

台灣民謠傳唱:「西北雨直直落,白鷺鷥來趕路。」台灣夏季午後的雷陣雨是出了名的,它來得急、去得快。

下雨多,空氣溼度大,地面上的水氣蒸發,就像把人悶在霧氣騰騰的蒸籠裡,溼熱難耐,「好像小籠包」,彰基中醫部主治醫師張順昌比喻說。盛夏暑熱如烈火,燒得人身心俱疲。而熱,最常表現在皮膚症狀上,因為體內的熱必須從皮膚透散出來,像中暑、溼疹、痱子等皮膚病在夏季都很常見。

此外,也要注重腸胃問題,因為脾屬土,適當的水分能滋養土壤,但太溼就會發生如拉肚子等狀況。

春夏交接的端午節是重要的驅邪避毒日,家戶會在門前掛一把形似寶劍的榕艾苦草(艾草、榕枝、菖蒲),祈求身體像艾草般勇健,如榕枝一樣可避掉邪氣。或是將艾草放入鍋中煮沸或浸入洗澡水中,擦抹全身來防毒保健,淡淡香氣的艾草水洗完後,皮膚的黏膩感全消,清爽舒暢。

客家人習慣採新鮮的紫蘇做菜、泡澡,防止夏天的百毒侵擾。一碟紫蘇炒蛋,或把紫蘇葉放進鍋子煮三、五分鐘,煮開成洗澡水,不僅能減少皮膚搔癢,「老人、小孩煩躁不安時也很好用。」中醫師連建廷說。

寵物貓狗也可用利用節氣來防毒解百病,古人認為在農曆六月初六(小暑,國曆七月七日左右)這天給貓、狗洗澡,可以除百病,不會長蝨子、跳蚤。

告別溼熱,提早涼補

中醫認為,暑氣過盛是夏天致病的因素,又稱暑邪。「除了會讓人出現頭痛、發熱、口渴等類似中暑的症狀外,暑邪還容易損耗身體津液,出現口乾、疲倦、四肢乏力等症狀。」中醫師董延齡說。

此外,中醫觀點夏日是「屬火、屬心」,受到暑熱影響,精神情緒很容易心浮氣躁、動不動就想發脾氣,因此夏天要「養心」,從心開始安頓,身體也會跟著適應暑熱。

以西醫來說,夏天不只要防中暑,也要小心腎結石發作,「通常是因為水喝太少。」彰基家醫科醫師賴昂廷提醒,過去病史有腎結石的人,一天至少要喝二五○○到三○○○毫升的水。

中醫則提醒,體質較燥熱、易中暑、風溼免疫疾病、皮膚炎、溼疹及更年期的女性,對熱較敏感,最好在夏天前先調養。陳玉昇建議,可在夏天來臨前的國曆六月分展開涼潤身體的行動,例如,吃點清熱涼潤的藥像青草茶、蘆根,儲備應付高熱的能力,日常生活也要避免太燥熱如烤、炸及辛辣食物。

午後小睡,補充元氣

夏天陽氣旺盛,晝長夜短,微涼的清晨五、六點起床,最能補足一日所需的能量。通常白天工作的時間比較長,正午炎熱時可以小憩半小時,補充太早起床的體力,並接續午後工作力。小孩及老人更需要中場休息時間,午睡能補足精神。

夏天晚上悶熱不好睡,但千萬不要熬夜,中醫古籍強調養精蓄銳,十一點至凌晨一點是血回流到肝臟,準備儲存能量的時間,如果不睡,能量無法儲存,肝火上升容易疲倦、情緒也大受影響。

現代醫學也發現,經常熬夜等於拉長進食時間,強迫肝臟不能休息持續做分解工作,不止隔天精神不濟,長久下來肝臟功能必定受損,所以還是早點上床睡覺吧!

本文節錄自天下雜誌《跟著天氣養生》